商人,金庸!

“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!”

这是读者对于金庸的直观评价,才子,很有成就的才子。




但对于自己,金庸却说:“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,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,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,也没有怀抱兴帮报国之志,说来惭愧,一直没有鲁迅先生、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。”

金庸是名副其实的才子,亦是名副其实的商人。金庸一生,三次展现商业头脑,三次惊煞世人。

 

01

金庸第一次正大光明的展现商业头脑是在1939年。

此时正值抗战时期,前一年日军攻入浙江。金庸就读的嘉兴中学被逼千里南迁至丽水。这一年,金庸只有15岁,正在读初三。

金庸记忆力超强。当发现同学多惧怕考试,他就此嗅到了其中的商机。

金庸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,找了两名同学共同策划编纂出一本《献给投考中学者》的书,提供考试经验和技巧。

内容很简单,就是搜集当时许多学校的招考试题,并加以分析解答;同时用一种易于翻查的方式来编排,方便阅读。

 


1948年,金庸与杜治芬结婚

 

别看只是考试经验和技巧,篇幅也不大,金庸却把它编成了一本大众通俗类读物,不仅语言比较生动有趣,内容也颇有实用价值,指导性操作性还很强。

想想现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,是不是太low了?

这个小册子不仅在金庸学校盛行,还走出浙江,一路销售至江西、福建、安徽等地。据说卖了好几万册,不仅养活了他自己,还供给上了妹妹的生活费。高中辍学后,金庸远赴重庆读书的费用就是自己赚的。

 


1953年,金庸(左一)在杭州西子湖畔

 

按道理说,有金庸这样的学生,一定是很让老师欣慰的,但结果有点儿让人啼笑皆非。

这并不是说金庸不乖,金庸小时候很乖,不打架不淘气爱看书踢球,但上了高中似乎就变了样。

上高中时,他写了一篇小说映射训导主任。在小说中,他把训导主任比喻为一条眼镜蛇,到处乱窜叫嚣着:我叫你永不得超生,气得训导主任直发抖,跑到校长那里告状,几天后,被勒令退学。

上大学时,他胡乱说话,把当时的校长蒋介石气得不轻。当时实行军事化管理,学生见到校长时需立即起立,两脚咔地一碰,立正。金庸就说这好像是希特勒部队的动作,他心直口快说了出来,后来闹到学校那边,学校认为他把校长比作希特勒是大的不尊敬,于是,再次把他请出了校园。

似乎是个魔咒,很多成功的企业家,年轻时都是调皮的学生,当然,金庸调皮得稍微有点晚。

 

02

金庸第二次正大光明的展现商业头脑是在1955年。

 


金庸和梁羽生在大公报的岁月 

 

当时,新中国已经成立,他在《新晚报》工作。梁羽生处女作《龙虎斗京华》刚刚连载结束,实在写不动了,想让金庸顶上去。

金庸没多想就答应了。他每天下班之后,睡觉之前,写一个小时,就能把第二天的版面填上。他先构思好了小说的主角,男主角是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儒雅书生,女主角是一对回疆姐妹,在署名的时候想不出来好的笔名,就把镛字拆开,成了「金庸」。

他并不是单纯靠才华吃饭,在写人物时,通常会根据人物的发展写下10个不同的内容,这10个内容如果是读者或其他人能够想到的,他就会全部舍弃。等到写下常人想不到的第11个故事,他才认可。就一个排除法。

想想现在的什10+100+1000+爆文攻略,是不是太low了?

 

 

1960年,金庸与《神雕侠侣》电影主角合照

 

那本小说名叫《书剑恩仇录》。小说一经刊登立刻得到大卖。这让金庸很振奋,于是马不停蹄开始新的创作,《碧血剑》。

没曾想,继续大卖。金庸顿时又嗅到商机。1959年,金庸离开了《新晚报》,也离开了棋友梁羽生,创办了一份四开小报——《明报》。

股本10万元,金庸独出8万,占股80%,另外一个同学出两万,只占20%

 

 

金庸小说《神雕侠侣》剧照 

 

新报没有人气,但金庸并不担心,他用了两招。第一招,名人效应,在《明报》上继续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,运用粉丝效应带动《明报》的发展。《神雕侠侣》就是通过《明报》和读者见面的。第二招,追热点,1962年,内地大批人偷渡香港,由于事件敏感,《大公报》等报社都不敢报,但金庸却敢,而且大声疾呼。从当年512日起,《明报》对这些内容,每天都作头版报道。

由于经常涉及敏感问题,立场鲜明,《明报》不仅大赚眼球,更被誉为“香港报界的一股清流”,金庸大侠名利双收。

到《明报》1991年股票上市时,其市值已达8亿7千万港币,金庸独占六成。1992年,《明报》的年利润达到一亿港币。

1992年,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,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。

 

 

金庸与夏梦

 

谈及金庸,好友,同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的倪匡既是佩服又是羡慕的说道,金庸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有钱文人。

从当今企业和员工关系而言,金庸一点被人言语针对的地方,是在对待员工上,太“扣”。网上有言论,金庸抠门是出了名的。

明报记者薪资很低。就连倪匡和亦舒兄妹催他提高稿费,亦舒还为此写过专栏骂他小气,但金庸咬着牙就是不提高稿费。

至于为什么,金庸说是不能破坏办报传统,他们会集体对付我。具体是不是,这不好说,按照金庸两次辍学的脾气,别人不敢报道敏感事件,他天天头版的脾气,只能说金庸从不是一个怕事的主。

不过金庸到底是个聪明人,为了安抚倪匡和亦舒,他带着倪匡去旅行,买了几个相机送给他,又买了女孩子的礼物送给亦舒。两个礼物轻松化解加薪风波。

 

03

金庸第三次正大光明的展现商业头脑是在1972年。

这一年《鹿鼎记》连载结束,金庸宣布封笔。他不写,但他找好了接班人,古龙。他写信向古龙约稿,请他为《明报》连载武侠小说。




据说当古龙接到金庸来信时,朋友于东楼正好在场。那时古龙风头正盛,来信很多,他漫不经心地让于东楼将信拆开,想看看到底是哪个“家伙”从香港写信给他。

一看是金庸,顿时精神一震,读完这封信,人就呆了,澡也不洗了,光着身子躺在椅子上,半天不说一句话。事实证明金庸眼光独到,古龙的《陆小凤》系列在《明报》连载,获得巨大成功。

 

 

古龙《陆小凤》剧照 

 

这只是开始。金庸找来古龙接班,自己并没有安居幕后,相反,他转战到了另一个领域,影视,版权。按照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打造自己作品的IP。而且是一个庞大的IP

如果说红楼梦是红学,他要打造的则是金学。

即使到了七八十岁的年纪,他依旧全国各地飞来飞去,参加各种活动,办杂志、开茶馆,授权别人将自己的武侠小说改编成动画、游戏、卡通,甚至生产“金庸”牌酒。

2003年,顶着40多度的高温,79岁的金庸依旧出现在一场推销啤酒和《金庸茶馆》的演讲会上。

开拓版权,打造金庸商业。在对于版权的保护,他比当代企业家更甚。

 

 

周星驰《功夫》剧照 

 

周星驰拍摄电影《功夫》,用到神雕侠侣杨过小龙女几个字,就为此向金庸付了六万块钱知识版权费。

江南同人小说《此间的少年》,作品中基于金庸作品的角色、人物设定进行的二次创作,金庸立刻一纸公文,将江南送上了法庭,要求索赔500万元。

除了创办《明报》,金庸还有一家公司,杭州金庸书友会有限公司。资料显示,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0716日,主要经营范围为对金庸作品的改编、开发等。

事实上,他不仅是杭州金庸书友会有限公司的董事,还是其股东,认缴出资额为75万元人民币。




20181030日,据香港媒体报道,金庸逝世,享年94岁。消息一出,不少人感叹属于我们的武侠时代正式结束了。

属于我们的武侠时代是正式结束了,但金庸老爷子的商业江湖,却并未落幕。